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藉事練心,從觀眾角度觀察』

『藉事練心,從觀眾角度觀察』→ 摘錄自醫師馬冠中20140426主講『人生舞台出戲入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7tD-rsgMw&list=PLSnAwIiF4hS6FO7eLU_CImb6VxGYHXOmn&index=24
馬醫師說:人生有很多事情,從觀眾角色而公親變事主。人生如戲,先從自己是觀眾的角度開始看戲。別人演的時候,任他盡情的演。看完戲要有所成長。看這齣戲有什麼感受?萬一同樣戲馬在你身上演出的時候,你要怎麼演或怎樣演比較好?
身心靈成長,即是要有養分來滋養並讓『心』成長。藉事練心,從日常生活的事物中去學習並成長。任何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物,皆有其教育意義。
藉事練心,當事件發生時,若從觀察者『觀眾』的角度,必須無念、純粹僅觀察;頂多加以不帶情緒且沒有批判的敘述。王怡仁醫師說無念即是:「不起旁白、不貼標籤、不說故事和不下定義」。觀察時,若有這樣的思緒念頭,會干擾並阻礙「藉事練心」。不要小看「當觀眾」,當你還不是演員時,有多少可以好好學習的部分?
★公親變事主:因為把個人價值觀帶進所調停的事件,過程之處理沒有很公正。
★不起旁白:當有念頭時,最常出現旁白之升起。花開花謝、日昇日落的自然現象,對多愁善感者會帶出多餘的情緒,諸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不知還剩幾碗飯可以吃。」讓日常生活的小事或美好的事,在心中反而造成情緒壓力,進而影響健康。如果看到漂亮的夕陽想到美味中秋月餅裡的大蛋黃,多麼興奮?這就是不同旁白的區別。
有時並非刻意去想,但那種感覺卻不由自主地展現,這是因為個人的人格特質,從小到大或者累生累世,打從娘胎就有的那種FU。自己需要去評斷這種FU的影響。
★不貼標籤:例如對某個人有成見時,會感覺他做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有他特殊的目的和意圖來對自己不利。和某人不對盤,他純粹只是買一杯咖啡給科長喝,你說他在奉承;他和人很親熱,你說在搞小圈圈排擠我。事實上,人家純粹做他該做的事,沒有奉承或搞小圈圈之意圖。衍生這種無謂且不必要的價值觀上面的認定,反而造成自己很大的困擾。
★不編故事:例如在街上遇到年紀大的遊民,跑出念頭,一定是他年輕時很匪類,以致到這年紀妻兒不理他、搞小三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沒好好儲蓄、賭博喝酒……現在可憐的蹲在地上乞討。他沒說半句話,你的腦海卻生動地編造故事出來去合理化他的行為。
★不下定義:許添盛醫師曾舉例「出太陽和下雨天」,一位阿婆,大兒子賣麵線,二兒子賣傘:下雨天怕老大的麵線曬不乾,出太陽怕老二的傘賣不出去。舉此例是在「定義」,出太陽本係自然界的現象,但阿婆個人的因素賦予定義,下雨老大沒飯吃,出太陽老二沒飯吃。若倒過來想,下雨時老二生意興隆,出太陽時老大生意很好,阿婆包穩贏。但假使只有一個兒子是賣傘的怎麼辦?
事情本來就有不同的意見、因素和影響。任何事情皆如道家所講的陰陽兩極,是大自然界必然的現象。看待事物要站在中間,不能有所偏執,佛教裡講「放下執念。」賽斯書身心靈的成長即希望大家能放下→是非、好壞、對錯,破除所謂的二元對立。對許多事有很多的定義時,有可能因此造成了束縛。沒下定義時,比較會有中性的心態去冷靜和仔細的去評估這個人事物。
馬醫師的經驗舉例:
在台中榮總當實習醫師時,我跟了在國內最權威開視網膜剝落的第一把高手。他待人處事、對患者和我們這些年輕的實習生之教學都非常好。誰抽到「跟他」都感覺非常的幸福。跟他一個月會很累,卻能學到非常多的東西。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在開刀的時候講帶有顏色的笑話。他不只自己講,且要同在開刀房者也提出貢獻。剛進去時嚇死了,他的笑話摻有極深色度之黃顏色,想笑又不好意思笑。我是小咖的實習生,不能笑得太誇張。這件事給我很深的體會。如果我用某種道德角度,把純粹喜歡講黃色笑話的他,從所尊重的或敬佩的人之範圍中排除,損失的是我自己。
定義很重要。當你沒定義時,比較會有中性的心態去冷靜仔細的評估這個人事物,才有更多的機會去呈現這個價值的存在。假如一開始就有道德的規律在那地方當你的門檻,一旦碰觸到這個標準,不符合你的預期時,在腦海裡,你將自動把他掃地出門。以後一談到他,他沒機會了,而損失的是自己。
從民國75年跟這一位主治醫師,至今還是非常感佩他。後來接觸到的一些學弟妹和病患都對他豎大拇指。當大家談到他,都會會心的一笑,笑話有無重複?笑話有提升進步嗎?色度有加深嗎?在這個議題的討論上,純粹是生活上面非常自然的事件,沒有再下定義。也不會將他貼標籤為「不重視男女平權、講黃色笑話侮辱女性同胞。」他講黃色笑話純粹是他的癖好,並沒有存心侮辱女性。長期跟著在開刀房裡的護士們都很尊敬他,他也很尊敬每一位護士小姐,共事的氣氛非常好。反而是我們這些剛進去的楞小子,會去看這些護士小姐的表情。她們笑得比我們還大聲,還搶先貢獻黃色笑話。讓我們這些男實習生降低戒心。
如果能逐漸透過身心靈的成長,放下所謂批判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事情會非常清朗呈現。最起碼向大自然海學習能納百川。海為何成其大?任何髒水來了都沒關係,它稀釋了髒,讓你感受不到髒。當你能納百川時,還有什麼事可以困擾你?不會攤開報紙就開始罵,打開電視就開始罵。因為你不起旁白、不貼標籤、不說故事和不下定義,開始可以容納了。純粹觀察事情,頂多敘述事情。(例如兩人在打架→為何打架→機車相撞)用這樣的角度看待事情,會在不知不覺中做身心靈之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